限电政策
-品牌的三点思考-
最近国内限电的事情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据悉南方许多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工商业限电,情况较为严重的东北地区,连居民用电也受到了影响。这就不免让广大群众对该政策背后的用意产生了诸多的联想。
初期看到的一些观点主要是讲拉闸限电是国家层面为了控制国际范围的通胀向国内转移,对流入激增的订单采取的控产能的手段,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该舆论在网友们的臆测下愈演愈烈,各种阴谋论的声音也随之出现,但随着央媒官方对于限电限产政策的回应,也让这些站不住脚的观点土崩瓦解。
且不论广大群众怎么理解这个事件,诸多地区限电限产已成事实,不少企业(尤以制造业为主)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现如今我们更该讨论跟思考的是,企业该如何快速化解此次事件引发的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以及未来该如何做调整来应对诸如此类的不确定风险,今天笔者就站在企业品牌的角度,跟大伙儿分享三点浅显的思考。
——从政策的角度——
“限电”是高耗能企业面临的生产困境,需要注意的是,“限电”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为了达成“能耗双控”目标,实质上是在促进企业低碳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新展开/审视对企业品牌及旗下产品线的部署规划
乍一看,好像针对的都是高能耗原材料生产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水泥、合金、钢材、煤炭、石灰、焦化等行业)做出的政策号召,与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太直接的关联。但稍作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但凡我们企业还处在产业链端的一环,就必然会受到波及,尤其是在限电限产对原材料生产型企业产能的严格管控下,与之垂直延伸的中下游企业在自家产品产能的和定价上也都变得十分被动。
所以这里给我们企业敲响的一点是,把握碳中和大局,及早谋划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不止是高能耗生产型企业要考虑的事,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如何围绕国家能耗双控这一长期目标,重新展开/审视对企业品牌及旗下产品线的部署规划,是企业负责人必须要持续思考的一项事情。
像在今年4月,格力电器的“零碳源”空调技术从来自全球近百个国家的21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最高奖,该技术创新并行梯级压缩制冷,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可降低空调碳排放85.7%,从“节流”层面将空调节能做到极致,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受到诸多关注。格力电器在践行能耗双控理念的道路上,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从企业的角度——
随着限电限产政策的逐步落实,除开高能耗生产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之外,其次就是那些倚靠“薄利多销”定价策略进行市场布局扩张的企业。
品牌适不适合长期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限电限产导致产品的出货量减少,要想维持利润自然就只能在市场端抬升产品单价,然而产品低价的标签已经深入人心,贸然地提升价格可能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如果此时企业合作中的客户账期拉得太长,且销售额一直无法提升上来,就会导致账面上的现金流极速下滑,不能及时回血的基本上都会被迫采取裁员、降薪甚至是申请破产重组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讨论讨论品牌适不适合长期走“薄利多销”的路线?笔者认为,“薄利多销”的产品定价方式确实能让企业快速起量,先抢占一部分市场,但是并不适合将这个策略一条路走到黑,尤其企业只靠这一单品作战的时候,因为个钟未知的风险太大了。
在科学化、合理化的产品布局中,“薄利多销”的定价策略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版块,正常来讲,企业发展的基本盘稳定之后,都会横向延伸产品线,逐步将产品矩阵丰富为“利润产品”“走量产品”“形象产品”和“狙击产品”四大核心类别,薄利多销即为走量产品。这样在遇到市场不定因素的影响时(就如同此次限电限产的政策推出),企业才可以灵活调整产品的组合策略及比重,及时收缩受影响产品的战线,发力该阶段市场亲和力强的产品,以平衡市场动荡带来的影响。
——从市场的角度——
还是承接上一个话题,企业对内产品矩阵的打造是为了迎合、应对市场变幻莫测的需求,但若只是想通过丰富的产品体系就可以应对市场的种种不稳定性的话,那只能说这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因为归根结底,它的倚仗还是自家的产品,而产品在市场上终究是有可替代性的,所以如果不能增加客户对企业产品的转移成本,那么本质上还是逃不出这个恶性竞争。所以笔者认为,一家企业要想真正获得市场的话语权,就离不开在企业品牌资产上的打造。
做强靠产品、做大靠运营、做久靠品牌
产品是用来跟客户做价值交换的,而品牌则是用来跟客户进行沟通的,你的企业品牌定位调性、品牌文化渗透力等不同维度传达给客户的是怎样一个形象,决定了客户对你这个品牌的忠诚度高低以及对你的产品粘性的强弱。但往往“品牌”这个概念很多企业都摸不清、看不透其价值,以至于忽视了它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举个简单例子,你像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成立已超百年的豪华汽车品牌,在其销出去的车型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车存在问题,要么是在车主的主观层面如驾驶体验感、乘坐感上不如预期等,要么是在车的质量上存在问题,去网上搜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比比皆是,但这依旧不妨碍广大消费者对它们的狂热追求,对它们豪华高端品牌定调下的身份认同。如果你换一个新成立没几年的车企试试?
这就是企业壮大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一——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而品牌能够带来的市场效应也远不止于此,它本身虽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其潜在的价值就是为企业构建牢靠的护城河,在为企业的业务拓展助力攻城拔寨的同时,也在无时不刻的抵御着外界的干扰。
所以总结一点,企业要时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关系,避免盲目做大,要让品牌的资产沉淀能够跟得上业务拓展的速度,才不至于出现偏颇。
以上是在最近限电政策下笔者的一些粗略思考,欢迎各位留言探讨,针对品牌这个话题太庞大,我们后续再逐一另起文章讨论~